查看原文
其他

疫情訊息影響情緒?澳大心理專家有這些建議……

澳門大學 澳門大學 2022-05-06

去一個多月,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資訊蜂擁而至。大家每天都會抽時間關注疫情,過程中會花多少時間接收和分析這些資訊,又如何消化和過濾這些資訊帶來的情緒影響?


心理學專家的分析

研究成癮行為的心理學系教授胡文詩說,探討互聯網相關的成癮時,每天的上網時間並非理想的衡量指標,因為學生在抗疫期間都要在網上進行各類活動,包括遙距學習和社交,甚至是尋找健康資訊。「令專業人士擔心的,是與疫症爆發相關的其他社交/心理健康問題,包括抑鬱、焦慮、社交孤立和缺乏生活目的。對華人學生和成人來說,這些都被認為是網絡成癮的顯著相關因素或預測因素。」


胡教授指出,一些尚未公佈的初步調查數據顯示,疫情期間的心理障礙問題非常普遍(例如有超過五分之二的受訪內地大學生報告有輕度或以上的抑鬱症)。她指出,澳門和內地的專業衛生人員已經對此作出迅速反應,包括在社交媒體和網頁提供資訊和建議,以及開通諮詢熱線。她也提醒,如果學生在疫情期間感到焦慮或失落,可以聯絡大學的心理輔導中心尋找協助。


轉發正能量帖文

傳播系二年級、滿珍紀念書院學生高天舒最近都留在山東濟南的家中。她每日花約一小時瀏覽微信、微博上有關抗疫的資訊,包括官方公佈、抗疫前線的故事和醫學分析等。在疫情初期,她還特別留意《三聯生活周刊》在微信公眾號發佈、關於武漢醫院情況的報導。


高天舒坦言,看了疫情資訊後有時會有點焦慮,在一月底時尤其明顯。「當時關於疫情的新聞一下子增多,武漢及其周邊地區的情況不太明朗,大家對病毒的傳播速度和預防方式也不太清楚,所以有些擔憂和焦慮。不過,隨著局勢漸漸穩定,而且山東這邊的確診人數也不多,不算特別嚴重,感覺就慢慢好些。」在微博和微信,她也會轉發一些有正能量的疫情資訊:「我會轉發有關疫情好轉的新聞,還有一些讓人感到溫暖的事情,包括很多歌手發佈的抗疫歌曲。」


避免過多接收資訊

電機及電腦工程系一年級、呂志和書院學生葉曉嵐說,過去幾星期都留在澳門家中自學,減少出門。她主要透過親友在微信轉發的帖文接收疫情資訊,也曾在微信和Instagram轉發相關內容。


疫情初期,葉曉嵐因為擔心自己容易感染,曾經瀏覽比較多關於病毒防護的資訊,每天用上1.5小時仔細閱讀,但後來發現這些資訊很多都大同小異,加上澳門的疫情好轉,她於是決定不再用過多時間看關於疫情的文章。她又認為,網上不同平台都有豐富的資訊,有時難以辨別真假。


分享科普訊息

教育心理學研究生林綺汶通常在早午晚分別用約半小時,從微博瞭解澳門和武漢等地的最新消息。「我比較關注數據、病毒醫學的資訊,也會轉發給親朋好友,尤其是分享科普和闢謠的訊息。」


林綺汶也會通過本澳和內地媒體的手機程式瞭解疫情。她表示,接收這些訊息時感到焦慮是必然的,因為疫情是對澳門、全國和全球每個人的威脅。「疫情最初爆發時,我很擔心和迷茫,但也明白焦慮解決不了問題,亦不能直接幫助大家,於是我選擇了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作出一些貢獻。」作為澳大學生會戲劇社一員,林綺汶與《苦盡甘來》話劇巡演計劃團隊的其他成員攜手製作抗疫組曲和MV,向各階層的抗疫人員表示感謝。



來源:《澳大人》電子版

文:葉浩男、校園記者錢詩雲、實習校園記者林霖

圖:編輯部、部分由受訪者提供


更多相關內容:

1. 老師示範視頻!在家一樣可以好好學習

2. 在家的日子,澳大老師開了這些書單⋯⋯

3. 這些日子,感謝你們一直守護澳大

4. 別鬆懈!澳大人繼續創作為抗疫打氣

5. 用愛抗「疫」!他們都是來自澳大的志願者

6. 學生在家,澳大老師這樣遙距教學


歡迎轉載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